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,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心理的描绘,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。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
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;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,同时又以大局为重,认识到战争的正义
,因而个
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,发出了“不教胡马度
山”的誓言,洋溢着
国激
。
诗中虽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,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。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物思想感
的一种手段,汉关秦月,无不是融
景,浸透了
物的感彩。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,
沉含蓄,耐
寻味。这首诗意境雄浑,格调昂扬,语言凝炼明快。
杨琦吟完,幽幽一叹道:“宁为百夫长,胜过一书生。”这句话说得很轻,台下的众却是听得一清二楚,不由得脸颊羞臊似火,第一次收到了如此大的打击。
王翰林一边抚须一边笑道:“此次诗会虽为七夕诗会,然所作之诗完全超脱了风花雪月的桎梏,实属难得。老夫定要将今晚所作之诗呈报给圣上,圣上才,定会龙颜大悦。”
众听得心里一惊,这俨然已经确定了杨琦天子门生的地位,即便是不参加秋闱科考,杨琦踏
官场那也是早晚之事。更何况杨琦出身弘农杨氏,乃是当今圣上的同宗同族,这关系总是跑不了的。
正当众对着杨琦“羡慕嫉妒恨”的时候,杨琦脸上的表
却依旧冷静,并未有丝毫的欣喜,只淡淡道:“能为陛下分忧是为
臣子的责任,只是现下国内动
,
臣贼子聚众起义,虽有张须陀将军和来护儿将军四处镇压,这百姓的民心还是动摇了。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抛下对杨某
的私
恩怨,积极投军报效朝廷,倒是建功立业,才是七尺男儿在世的正途。”
杨琦的话让原本对他充满恨意的韦明一下子愣住了,什么话也没说出来。在座的其他倒还好,他韦明出身将门世家,先祖韦孝宽更是上国柱大将军,他虽然弃武从文,心中却还是有些不甘的,见杨琦如此豪言壮语,隐隐也已有了投笔从戎的志向。
此时的大隋虽然表面上风平静,一些小的起义军也已经被张须陀和来护儿以雷霆手段镇压,但所谓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,百姓怨念
重,炀帝却依旧我行我素,这也注定了大隋江山历两世而亡的悲剧命运。杨琦一心想着逆天改命,先前是找不到突
,现在有了朝中高官的推荐,又有了燕家和李家做后盾,他心里才多少有些底气,毕竟他和李世民早晚要一战,多存了这个心思也是好的。
镇压起义军是杨琦的好出,但苦于手中无实权,军中无势力,更重要的是手下没有一帮信得过的心腹军队,这让杨琦很是苦恼。虽然今晚他已经因为这级首诗名扬长安,但他扬的只是文名,在军中众
眼里,他依旧只是个手无缚
之力却喜好纸上谈兵的酸腐秀才,没有威信就不会有
真心投诚,这很是麻烦。当然,长安目前并无兵
,这也没有给杨琦在沙场上表现他军事才能和个
武力的机会。
杨琦知道,没多久他就会见到炀帝,只是他不清楚炀帝这样喜怒无常格的
会不会因为同族杨玄感的叛变而迁怒于他,要真是这样,那他此番锋芒毕露的行为,还真是傻得可以。
诗会是结束了,可花魁大会尚未开始,莳花馆请来的一大堆公子却似乎是受了杨琦的刺激,已经三三两两走得差不多了,那韦明还在走之前特意前来郑重向杨琦道歉,这倒让杨琦难免高看了他几分。
因为众纷纷离开,莳花馆的当家
博陵崔阀又没有什么动静,这一年的花魁大赛就这么莫名其妙宣告结束,那信心满满的燕菲儿只得苦着个脸,驾着马车回到了她的品玉阁去了,走之前还不忘看了杨琦一眼,眼神复杂,倒也不知她心中是何想法。
杨琦也随着李义一起跟王翰林还有燕宝寿起身作别,走之前却被一个面熟的婢特意撞了一下,等到他反应过来时,手中已经多了一张纸条,而那婢
则是指了指楼上,嬉笑着走了。
杨琦趁着没注意,打开一看,上面写着:中秋之期,申时三刻,碧筠与君相约老地方,不见不散!
杨琦看得一愣,又觉得背后似乎有在看他,忙回
,却发现空无一
,想着佳
主动邀约,是不是这桃花运太好了。